马鞍山

首页>地方频道>马鞍山>社会

马鞍山地震台将启动改扩建 未来或能仿真体验

  马鞍山地处断裂带吗?马鞍山历史上有几次地震?马鞍山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有没有想过在马鞍山就能亲身体验模拟地震?……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让人们对这一自然灾害更加关注。

  “目前马鞍山市地震台的观测手段只有两种:测震和强震,相对来说,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与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符,不过这一情况很快就能够得到改善。”市地震局副局长祝应伟向记者介绍。

  4月27日上午,马鞍山市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的汇报,今年马鞍山将做好防震减灾各项重点工作,并准备启动地震台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水平。

  “目前,新的地震台将在原址改建还是异地重建,还没有定论,计划新增地下流体、电磁波、形变等地震前兆观测项目,把马鞍山台建成区域综合型地震监测台站。”祝应伟表示。

  近几年来,省内许多城市(如合肥、铜陵、亳州、蚌埠等)都在建设地震监测台站时,同步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心等。马鞍山这次计划在地震台改建过程中,也同步推进马鞍山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

  “当然,地震台的建设目前还处于计划酝酿阶段,我们也正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尽快推进地震台改建或重建项目实施。”祝应伟说。

  此外,今年马鞍山还将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各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强农房抗震设防管理,在2015年底完成现有农村危房排查,并计划在市“新三馆”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在市地震局提交的一份《马鞍山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展品设计初步方案》上,记者看到,“模拟废墟场景”、“地震虚拟仿真场景逃生训练”、“动手搭建抗震建筑”、“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及应急物品准备训练”、“马鞍山应急避难场所查询”等关键词,悉数出现在这本报告上,可以很明显得看出体验式科普教育的着力点。

  按照设计方案,在马鞍山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中,观众能够模拟进入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维虚拟环境中,学习和掌握地震来临时在各种环境中的避震自救知识,还能通过亲手搭建房屋的基本结构模型,观察振动台模拟地震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结构的房屋模型在振动台上的抗震表现,提高大众的抗震减灾意识。

  全数字化监测数据联网判断更精确

  马鞍山市地震台台站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开始筹建,1977年投入观测,相继开展了地磁、地电、地下水、测震、电磁波等监测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地震台自建台以来各项工作都处在全省前列,1998年起,连续十六年获全省前三名,为我省的地震监测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可靠的资料。

  “因为地震监测所需要的环境要相对安静,所以必须远离市区和主要公路、铁路的地方,避免收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另外,地震台的选址对基岩构造的要求也较高,马鞍山地震台站的站基就是天然花岗岩。”马鞍山市地震台副台长袁鸣望介绍。

  如今的地震监测工作早已经摆脱了以往的图纸分析,绝大部分的工作只要通过电脑就能完成。走进马鞍山市地震局,原本以为无比的神秘的地方,其实摆放的全部是计算机设备。

  2002年,马鞍山市地震台数字化测震系统正式建成,开启了马鞍山市地震监测的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序幕。2012年,市地震局在原有测震小台网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引入了马鞍山市及周边市县9个台站波形数据,其中除去马鞍山市自身的两个台站外,还包括周边的泾县、铜陵、滁州三个台站的波形数据,另外还有江苏镇江、溧阳、溧水和高淳四个台站的波形数据,建成了一个更新的区域虚拟测震台网。

  “引入更多的台站波形数据,一方面可以对本市境内及周边地区地震反应更灵敏,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监测的结果更加精确,也缩短了地震应急响应时间。”

  雨山湖是最大应急避难场所

  公开资料显示,马鞍山地处扬州~铜陵断裂带中段,宁芜火山岩断陷盆地南段。20世纪以来,马鞍山有过9次地震,但规模都较小。其中震级最高的一次发生在1967年,地点位于马鞍山采石,监测数据显示震级为4.6级,而最近一次震级在3.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1991年,地点位于小丹阳。

  目前,马鞍山登记在册的应急避难场所有近30处,其中最大的属雨山湖公园,面积287141平方米,能容纳143570人,其次是花雨广场和市政文化公园。

  20世纪以来马鞍山发生的3.0级以上的地震

  19290126 31.60 118.50 3.5当涂

  19290211 31.60 118.50 3.5当涂

  19360205 31.60 118.50 3.5当涂

  19371019 31.30 118.40 4.0芜湖马鞍山交界

  19670711 31.64 118.47 4.6马鞍山采石

  19910912 31.62 118.69 3.1马鞍山小丹阳(皖江在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856
收藏
分享